長焦數(shù)碼相機-景深和光圈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分別是什么意思
景深是指可以清晰成像的空間距離。比如拍人物時使用淺景深,那人物的背景是模糊的,景深越淺,清晰的范圍就越小。如果適用大景深拍人像,則前后背景都會很清楚。景深和光圈、焦距有很大關系。在同焦距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淺,焦外越模糊,反之也是。在一個光圈下,焦距越長,景深越淺。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非恒定光圈頭來說,焦距變化可能會影響光圈值(比如18-105mmf3.5-5.6vr鏡頭,在18mm廣角端,光圈最大可以開到f3.5,但在105mm長焦端,光圈最大只能開到5.6;對于24-70mmf2.8這樣的鏡頭,在24mm-70mm全焦段都可以保持f2.8這樣的大光圈,所以很貴)。光圈簡單理解就是透光量,以f+數(shù)字來表示,f1.4、f1.8、f2.0、f8、f22這一串光圈越來越小。
- 長焦數(shù)碼相機,景深和光圈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分別是什么意思?
- 長焦數(shù)碼相機與變焦數(shù)碼有什么區(qū)別?
- 50倍變焦手機有推薦幾種?
- 怎樣才能做到有虛化的效果?
- 標準和長焦鏡頭?
長焦數(shù)碼相機,景深和光圈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分別是什么意思?
景深是指可以清晰成像的空間距離。比如拍人物時使用淺景深,那人物的背景是模糊的,景深越淺,清晰的范圍就越小。如果適用大景深拍人像,則前后背景都會很清楚。景深和光圈、焦距有很大關系。在同焦距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淺,焦外越模糊,反之也是。在一個光圈下,焦距越長,景深越淺。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非恒定光圈頭來說,焦距變化可能會影響光圈值(比如18-105mmf3.5-5.6vr鏡頭,在18mm廣角端,光圈最大可以開到f3.5,但在105mm長焦端,光圈最大只能開到5.6;對于24-70mmf2.8這樣的鏡頭,在24mm-70mm全焦段都可以保持f2.8這樣的大光圈,所以很貴)。光圈簡單理解就是透光量,以f+數(shù)字來表示,f1.4、f1.8、f2.0、f8、f22這一串光圈越來越小。
小光圈一般用于大景深的風景拍攝,或需要延長曝光時間的拍攝(比如拍流水)廣角鏡頭可以拍更大的范圍,主要用于風景拍攝。
長焦鏡頭可以拍更遠的人、物,構圖上可以壓縮空間,適合人物拍攝和捕捉遠處風景。200或300mm以上的長焦普通愛好者就很少用到了。
長焦數(shù)碼相機與變焦數(shù)碼有什么區(qū)別?
長焦數(shù)碼相機是指光學變焦的倍數(shù)較高,一般在8倍以上,而只要擁有光學變焦功能的相機都屬于變焦數(shù)碼相機,區(qū)別就是變焦的倍數(shù)有區(qū)別。
50倍變焦手機有推薦幾種?
50倍變焦的手機有哪些呢?
對于手機相機變焦功能分為光學變焦、混合變焦以及數(shù)碼變焦三種。其中,光學變焦是依靠移動鏡頭的鏡片來改變焦距,這種變焦可以在不損害畫質的前提下放大畫面,成像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結構復雜、占據(jù)面積大,設計難度也最高。目前已知的光學變焦最強悍的手機是華為P40 Pro+,最高支持10倍光學變焦(未上市)。
縱觀目前市面上的所有手機,支持50倍變焦功能的機型如下:
1、三星S20 Ultra;
2、小米10 Pro;
3、榮耀30 Pro+;
4、OPPO Find X2 Pro;
5、小米10青春版;
6、華為P40 Pro;
7、華為P40 Pro+;
8、華為P30 Pro;
9、OPPO Reno。
上述9款手機都具備50倍變焦功能,但是基本都是數(shù)碼變焦功能,通過光學變焦,再輔以軟件算法來實現(xiàn)放大功能。
對于光學變焦是什么回事呢?
光學變焦英文名稱為Optical Zoom,數(shù)碼**依靠光學鏡頭結構來實現(xiàn)變焦。光學變焦是通過鏡頭、物體和焦點三方的位置發(fā)生變化而產生的。當成像面在水平方向運動的時候,視角和焦距就會發(fā)生變化,更遠的景物變得更清晰,讓人感覺像物體遞進的感覺。就是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光學變焦倍數(shù)越大,能拍攝的景物就越遠。
對于數(shù)碼變焦又是什么回事呢?
數(shù)碼變焦英文名稱為DigitalZoom,是通過處理器軟件算法把圖片內的每個像素面積增大,從而達到放大目的。這種手法如同用圖像處理軟件把圖片的面積改大,不過程序在數(shù)碼相機內進行,把原來CCD影像感應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處理手段做放大,將CCD影像感應器上的像素用插值算法將畫面放大到整個畫面。實際上數(shù)碼變焦并沒有改變鏡頭的焦距。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軟件對已有像素周邊的色彩進行判斷,并根據(jù)周邊的色彩情況插入經特殊算法加入的像素。
與光學變焦不同的是數(shù)碼變焦是在感光器件垂直方向向上的變化,而給人以變焦效果。在感光器件上的面積越小,那么視覺上就會讓用戶只看見景物的局部。但是由于焦距沒有變化,所以,圖像質量是相對于正常情況下更差的。通過數(shù)碼變焦,拍攝的景物雖然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數(shù)碼變焦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而光學變焦屬于無損變焦,能最大程度上的保持原畫質清晰度與相關細節(jié)成分。光學變焦與傳統(tǒng)照相機上沒什么不同,在使用時可以調節(jié)被拍攝對象在畫面中的大小,也不會影響到成像質量,所以可以隨意使用。但是一般相機模組僅僅支持到3倍光學變焦功能,超過正常焦距3倍以后就進入數(shù)碼變焦,即當屏幕上的變焦狀況顯示條進入中間分界線右側就進入了數(shù)碼變焦。數(shù)碼變焦利用CCD局部來成像,相當于在原來拍攝的照片中挖出一塊放大,盡管數(shù)碼相機會利用插值等方式來改善成像質量,不過最后對照片成像質量仍會有一定影響。因此,數(shù)碼變焦是以犧牲分辨率和圖像質量為代價的變焦,盡量不要使用該功能。根據(jù)上面的解說,個人觀點是多倍變焦功能噱頭大于實用,不如在人像模式、美顏模式、夜景模式、視頻防抖方面進行鉆研更實用!
不過對于目前市面上的50倍變焦功能手機里面,采用潛望式變焦的手機無疑相對效果最出色。另外在性價比方面最高的當屬小米10青春版,這款手機采用中端機的價格,但是擁有過硬的屏幕、相機水準,同時功能全面,特別是AI魔法相機堪稱一絕!對于上述觀點大家如何看待呢?歡迎討論!
怎樣才能做到有虛化的效果?
在人像攝影中攝影師一般都希望將攝影主體突出,其它陪體虛化,從而拍出令被攝者滿意的照片。這一點在近景拍攝時比較容易實現(xiàn),但在使用長焦鏡頭拍攝遠景人像時,實現(xiàn)起來會有一些難度。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拍出遠景人像中背景虛化的效果?
第一,我們要知道關于景深的相關概念:
在攝影中,我們習慣于通過鏡頭對被攝主體對焦,從而保證主體清晰。其實,在照片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主體到相機之間以及主體到背景之間還有一段成像也是清晰的,我們將主體到相機之間能夠清晰成像的距離稱為前景深,而將主體到背景之間能夠清晰成像的距離稱為后景深,前景深與后景深相加之和就構成了此時拍攝環(huán)境下對應的景深。
知道了景深的概念,我們還應該知道在攝影中,都有哪些因素跟景深有關。
在攝影中,影響景深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鏡頭的焦距、光圈以及相機到被攝主體的距離。
(1)、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2)、鏡頭光圈越大(數(shù)值?。?,景深越小,光圈越?。〝?shù)值大),景深越大;
(3)、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小,距離越遠,景深越大。
理解了景深的概念以及影響景深的幾個因素之后,再來探討遠景人像如何虛化時我們就應該知道如何下手了,即采取有效手段獲得小景深:
(1)、使用長焦鏡頭(比如200mm甚至更大,或70-200mm鏡頭的200端),并且具有防抖功能為最佳,否則,拍攝時就得扛個架子到處跑啦!
(2)、盡量使用大光圈。但要選擇質量高的鏡頭才能保證遠景人像的成像效果。
(3)、盡量減小拍攝距離,降低拍攝難度。
(4)、精確對焦。拍攝遠景人像時,由于主體較小,如何將主體精確合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可能,建議使用性能優(yōu)良的三腳架,并安裝快門線,設置反光板預升以及使用液晶屏實時放大對焦。
相信,通過以上這些**作,加之正確的曝光以及完美的構圖就一定能夠拍攝出令人滿意的人像照片了。
至于,使用PS后期對照片進行虛化,雖然也是簡單易行的方法,但不在本次討論之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我是韓大寶,喜歡旅游、愛好攝影!
圖文皆原創(chuàng),希望您的關注、轉發(fā)!
標準和長焦鏡頭?
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焦距不同、取景范圍不同和拍攝對象不同。
1、焦距不同 廣角鏡頭是焦距在40mm以下(17mm——35mm)的攝影鏡頭; 長焦鏡頭是焦距在60mm以上(60mm——400mm)的攝影鏡頭。
2、取景范圍不同 在同一個地點取景,廣角鏡頭的取景范圍要比標準鏡頭多得多,而這就是廣角鏡頭的特點,即其取景的范圍可以比我們肉眼所及的范圍還要再廣; 長焦鏡頭有種類似于望遠鏡的功能,可以協(xié)助我們拍攝到遠方的物體。但是其取景范圍遠遠比肉眼所及范圍小(視點小),方便遠距離抓拍。
3、拍攝對象不同 廣角鏡頭焦距很短,視角較寬,而景深卻很深,比較適合拍攝較大場景的照片,如建筑、風景等題材。 長焦鏡頭的焦距長,視角小,在底片上成像大。所以在同一距離上能拍出比標準鏡頭更大的影象。適合于拍攝遠處的對象。 由于它的景深范圍比標準鏡頭小,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虛化背景突出對焦主體,而且被攝主體與照相機一般相距比較遠,在人像的**方面出現(xiàn)的變形較小,拍出的人像更生動,因此人們常把長焦鏡頭稱為人像鏡頭。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九賢互聯(lián)網電腦百科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15260.html